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乱世逐鹿东吴阵容搭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无论是封神演义记载的商纣末期,还是三国演义记载的汉末到三国时期,或者隋唐演义记载的隋末农民起义时期,这些时期都处于乱世,也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在一些历史小说中,为了情节更精彩,往往就会虚构一些人物来助阵。例如封神演义,请来了大量的仙人助阵,隋唐演义则多次出现实力超强的杜撰人物,三国演义的虚构人物不多,且地位无足轻重,往往虚构名将的家眷和家将,例如貂蝉、关索、周仓,或者为了凑齐“八健将”之类称谓补充的无关紧要的人。三国游戏也同样喜欢虚构名将家眷,例如赵云妻子马云绿和吕布的女儿吕玲绮,这是因为三国时期名将名臣众多,这些英雄人物足以支撑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巨著。
个人功绩再大,载入史册才是英雄,所以让三国英雄闻名于后世的首功是记录汉末三国时期的史书“三国志”。三国演义在核心内容参考史实,精彩内容参考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使众多三国英雄知名度不仅仅限制于历史爱好者,其文脍炙人口,彰显英雄人物鲜明个性。
事实上,排除名著小说的因素,三国名将数量多的重要原因是汉末时期的势力特别多,而且主要势力都有班底将领。
我们看一下三国战争史,三国纯粹是汉末群雄逐鹿打出来的。汉末大型诸侯势力将近20个,在群雄讨伐董卓以后,就进入了曹孙刘三家的发展历程,曹孙刘三家通过长达三十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三分天下。
那么,曹孙刘灭掉了多少势力呢?以曹孙刘作为主角灭掉的大中型势力不下二十个,其中有知名武将的大型势力(所谓的“大型”,指实力和声势两个方面)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马腾、刘璋(刘焉)等,中型势力有孔融、刘繇、张鲁、杨奉、张邈等等。
三国中,曹操灭的诸侯最多。曹操起兵,我们知道最初的班底主要是曹氏宗亲,包括曹家将曹仁、曹纯等和夏侯家将夏侯渊、夏侯惇等。曹操造好铜雀台时(赤壁之战后),组织“比箭夺袍”,曹氏宗亲和其他将领分别穿不同色彩服装参赛,百步外射中靶心的胜者获得锦袍,十余名战将先后射中靶心,曹操非常开心,就全部给了赏赐。这次曹操射箭演习,曹氏宗亲和曹操手下其他将领的袍色不同,说明军中曹氏宗亲和其他武将地位不同。在曹操起兵早中期,曹氏阵营将领在军中的地位和历史知名度都会高一些,投奔曹操的降将则地位较低,直到后期需要对抗蜀吴名将,曹操才重点提拔综合能力更强的曹氏降将。
那么,曹家的子弟凭啥都能率军打仗呢?我认为还是有一种自己家族特有的带兵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的时代很先进。咱们觉得三国英雄单挑起来过瘾,阵型计谋用的巧妙,其实在乱世三国不需要那样,将领只要把兵带好了,军纪严明,自己的战斗力比手下身经百战的士兵强一些,打仗的时候能指挥士兵秩序不乱,就是优秀将领了。
曹操在陈留起兵早期的对手往往是郡守和刺史,偶有州牧,这些人手下带兵能力最强的人,也就那么一两个可以和曹氏宗亲阵营将领水平差不多的。曹操因为实力占优,对战早期对手一般能保持常胜,也能斩杀或者收降这些将领,这些被斩杀或者收降的将领也就载入了史册,同时曹仁,夏侯渊、夏侯惇这些曹家将就成了名将。
曹操早期比较难对付的势力有吕布、袁术、袁绍,这三人手下带兵强的将领不少,也有能和自己的谋士团队抗衡的智者。为了文章更加精彩,三国演义小说就杜撰出了“吕布八健将”、“河北四庭柱”、“袁绍谋士团”,这些团队成员的核心人物都是真实的,也添加了杜撰的小人物凑数。和吕布、袁绍、袁术相比,曹操无论是自己的个人魅力、能力和团队的策略、凝聚力等方面都占优势,弥补了兵力和粮草相对不足的弱点。所以最终曹操仍然靠综合实力取胜,统一了北方。
和曹操身为开拓之君相比,孙权则是守土之君,孙权势力参加赤壁之战的将领班底大多是继承了其兄孙策从父亲旧部和统一江东历程征召与收降的人才。和曹操比,孙权较少进行吞并行为,所以新招纳的知名将领也少。我们常常感觉东吴存在感不强,主要是因为孙策没有被当成主角去写,东吴将领缺乏在小说中表现的机会。
东吴的实力并不差,将领的素质也不低,至少赤壁能抗衡曹操,夷陵能抗衡刘备。孙权说过一句话:“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谁为孤分忧呢?”这时陆逊被举荐出来了,可见东吴顶尖人才也是不断代的。
刘备的前半生,被打的到处逃跑,经常投奔其他势力。比较知名的就是曹操、袁绍、刘焉、刘表、陶谦、公孙瓒等等。刘备越逃跑人气越高,甚至百姓都跟着他跑,刘备经历多个势力时都有名将加盟,例如从公孙瓒处借得赵云,从陶谦处接纳了徐州将领,从刘表处接纳了刘琦一脉的将领,寄居于荆州就能“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基本上是越逃手下阵容越强,最后终于在赤壁之战以后“借得荆州”,开始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代。
关张作为一线名将,他们的对手也因为与其对战而出名,例如关羽斩庞德,收黄忠,张飞义释严颜。虽然庞德严颜本身也有一定知名度,但如果没有遇到关张也不会那么出名。至于黄忠,如果始终在刘表手下为将,不曾遇到关羽,那么最终也只是一个中郎将。
刘备占领西川,收降马超,这样也就把大部分益州名将和部分凉州名将纳入麾下。所以,尽管蜀汉实力和魏国甚至吴国都有明显差距,但声势丝毫不差。
总的来说,三国知名将领数量多的原因主要是①汉末时期势力多,每个势力都有班底将领,②在形成“三国”的过程中,这些班底将领通过战争汇聚到三家大的势力中,战争使这些将领得到表现的机会,③较强或者较有名望的势力在发展中获得在野人才投奔,④三国演义小说使一些普通将领成为名将。⑤汉代将军的编制本就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多,而魏蜀吴每个国家都有和汉代一样的将军编制。
三国时期将领大多得到重用,因为诸侯吞并的历程过于艰难,较多的将领获得了显著的战功。同时三分天下,心向一统,将帅之才仍旧需要保持较高的地位。
乱世三国——孔明首次北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段段妇孺皆知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战歌,一个流芳百世的英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荡气回肠的三国故事妇孺皆知。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事物后,便决心要北伐,恢复汉室基业。然后此时的魏国在忙些什么呢?曹丕最近在忙什么,公元二二年到公元224年,曹丕和东吴两次翻脸两次伐吴自己坐镇前方,当然自己跑出去了,老巢需要有个可靠的人帮自己看家吗。这个人不用挑那必须是老成持重的司马懿。曹丕让司马懿镇守许都,同时改封他为相乡侯,二五年那一次更是离谱了,给了他一连串的眼花缭乱的职务提拔他为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5000,同时加侍中录尚书事。哇,这就有点过了司马懿有点怕,无事献殷勤啊,不对啊,对皇帝不能说,这样的话应该是无功不受禄啊,哗啦啦的一大堆东西给我,我是做错了什么事儿还是你想我做错什么事儿啊,赶紧谦让啊。但曹丕是很信任吧,我这当皇帝呢,日理万机啊,忙得很,现在让你当这个官儿是要为我分忧哦,简单一句话叫内政。临走前这个曹丕还给司马懿下了诏书,语重心长地说是无西顾之忧不亦乐乎,就是说我这趟走主要是对付东边那些贼小子们儿,西面那个老贼你就帮我看好了啊,西边是谁不用说了,那就是诸葛亮吗,总之一句话,我往东边去西边你看着我往西边去,东边你就得帮我守着。
这种信任对于司马懿来说,那已经是到了极高的高度,他的人生终于在这一刻走向了巅峰。这种信任没有维持多久,不是说曹丕疑心重,而是他命不长。226年5月,也就是从东吴前线回来,仅仅一年的时间阎王爷就给曹丕写信了,哎呀,你活得够滋润的了来来来到我这报道吧。阎王爷看中的人哪能让你等到三更呢,于是曹丕就驾崩了,享年40岁,临死前,他还精心设计了一套,由两个曹家外加两个外姓心腹大臣组成的托孤班子,那就是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与曹休,曹丕还是有点水平的熟读 历史 的,他明白宗室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托孤不能少了他们的声音,但是宗室力量,如果过于强大了,对皇权又会构成威胁了,所以还需要心腹大臣来帮忙相互监督,互相制约,曹家的江山才能万年永固啊,所以曹丕这么用心良苦的搞个四人智能组合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死了以后,曹魏帝国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复杂,他怕自己的儿子曹睿搞不定,事实是这样吗,哎,曹丕还真没想错确实如此,头脑一向非常冷静的孙权,直到曹丕没了立刻就不淡定了,那个啥,我要趁火那个那个打打个劫啊。
这时候,不去赚笔外快,你当我孙权傻的呀。你还别说啊,孙权这些年以来啊,从赤壁之战到襄樊之战再到夷陵之战小算盘一直打得噼里啪啦响呢,没利润的事儿,哼,我基本不做没好处的事儿,你不用和我打招呼,但是孙权却没想过这时候他的对手曹睿虽然是刚接班,但是他的脑子和当年自己十几20岁,刚接班的时候情况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加精明,这一年的八月,也就是曹丕刚刚去世才三个月不到孙权就兵分三路出兵攻魏,以前和你爸和你爷爷我都能打个平手,现在你是我的小资本,曹睿啊,曹睿你要乖乖的撅起屁股来给我打我要揍你一顿,心里才平衡的。哎,三路大军凶猛来袭。如果碰上水平一般的估计也该是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了,可是曹睿却不一样,曹睿执政的前半期那是亮点频频啊,你想欺负他,呵呵,那真是想得太多了,做人年纪很轻,但是胆识过人,虽说老爸给自己留下了托孤大臣,但是曹睿并没有像刘禅那样有浓重的依赖感,虽然他只有二十三四岁,但他很快就甩开膀子单干,现在南边的东吴想过来独吞江夏。
魏国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担忧,觉得应该派人支援一下,曹睿却表示,孙权不就是想偷鸡吗,而且东吴人向来只是擅长于水战,现在在江夏的文聘已经和他处于胶着状态东吴人捞不到什么便宜,迟早就得打道回府。曹睿真的是玩儿政治的好材料,他看问题真是太通透了。孙权在这个时候确实是没可能放开手脚和曹魏来个决战的,你想孙权现在的问题多大有什么民族问题了啊,交州的问题了,外面人造反的问题了,哎哟喂,啥事儿都是麻烦事儿像乱麻一样,所以孙权这一趟来摆了明就是能揩油就揩油,能占便宜就占便宜拖的时间太久了,他自己先撑不住了,好了,曹睿虽然没有派出援兵,但是不等于不派军事慰问团,而且有意思的就是这个慰问团。慰问团的头儿叫荀禹(不是 荀彧 啊)可不是肥头大耳光吃拿卡要的主啊,他是有头脑的。到了江夏,他组织了1000人的部队,趁着夜色偷偷上山取火,孙权那边原本就是来偷袭的吗,一看,哎,对面山上火光闪闪吗,哦,这是美国主力来增援了,东吴人是心里就毛了,干脆哎呀,别玩了,退群得了。史书记载四个字,吴王遁走,哎,这古人用词用句真是太惊艳太传神了,什么叫遁走啊,哼,如果是打了胜仗,那是大大方方的走。遁走就是没赚到任何便宜,反而胆小心虚的才叫遁走吗,好了这边东吴老大溜了,和他一起出兵的将领们都吃了大苦头,另外一路领军的将领是诸葛瑾,这一路基本没什么出彩,而且更倒霉的是他对面迎来的正是更加凶猛的司马懿,所以说啊司马懿这回确实也是第一次带兵,但是却搞了个开门红,斩杀武将斩首千余级,哎,这份成绩单相当不错啊,有了这个战争垫底,这一年年底,司马懿又顺利升级了,成为骠骑将军。好了,不是说一共三路进兵吗,还有一路无名英雄,带着部队就碰到了真英雄曹真了,那结果就很明显了,除了失败还能有别的选项,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啊,经过这一场孙权算是体会到曹睿的厉害。
本来想去欺负人的,没想到自己被人折腾得够呛,你要知道曹睿现在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是东吴内部问题,西部问题一大堆,他都能在这种情况下把你赶走,可见此人非同小可,要说魏明帝曹睿啊,在前半程确实很有作为以及为抵御东吴改革币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特别是对付西面的敌人诸葛亮更是有他的一套,毫无疑问的,在这个阶段呢,魏国最大的对手是蜀汉是诸葛亮,尽管也许魏国上上下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他们有这种想法不习惯,因为夷陵大战以后蜀汉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主要***也死了,这种情况下,谁也想不到,诸葛亮会全力进攻吗。但事实上,诸葛亮和孙权确实不一样,孙权的目的就是捞油水捞得着好就捞不着走人。但诸葛亮就不一样了,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往死里整啊,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糙啊,说得文艺一些那就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而且诸葛亮心目当中的憾事是当年西汉时文景之治繁荣的汉朝也是当年光武中兴以来的强盛的东汉,而并非桓灵二帝治下的腐败不堪的东汉末年,在休养了五年之后,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以表明志,表达了自己和魏国势不两立,战斗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出师表,其实北方中原,这并不是诸葛亮一时心血来潮,这一直以来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且经过五年大发展,蜀汉综合国力确实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不安定的南中问题终于也初步平定,而且外部环境看上去也不错和孙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这样一来内部外部都搞定了,那就剩下如何出兵了,当年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的计划是从荆州益州两路夹击,但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泡汤了,荆州都已经姓孙了,所以这两路出兵的计划基本就是落空了,好吧,不能两路,一路也行啊,以现在蜀汉的实力,其实诸葛亮也是无心和孙权再夺荆州,只希望双方达成的默契能够精诚团结一致对外不要我在北伐的时候,你在我侧后搞个幺蛾子出来,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个西面进攻一个东面配合有朝一日拿下魏国地盘,咱哥俩平分呢,对于这个道理,孙权是个明白人他看得很通透,所以基本上在曹睿即位以后,孙权就没有三心二意过,要不曹丕刚死三个月呢,他就亲自带兵兵分三路表示祝贺这还不够意思呀。好了闲话不说了,既然大家伙都准备好了那走啊,公元二七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征抵达阳平关,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可能取得其效果的一次。
曹睿知道诸葛亮大举北伐吃惊不小啊,虽然自家的势力是三国当中最强大的,但同时对付东西两个敌人还是非常吃力的。所以这些年以来,魏国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把重点放在东吴,因为当时魏国上上下下都有个共识,蜀汉是没啥国力的,就算折腾也折腾,不出多大动静,所以实在不必担心。可事情偏偏就是这样的哪壶不开,你就提哪壶,越担心的地方越像银样蜡枪头,相反,越不操心的地方偏偏就闹出大动静,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来,除了曹睿之外,其实魏国中央朝廷上上下下无人不深感惊讶。还好曹睿确实有两把刷子很快就稳定了情绪,他盘算着,既然你来了我们就先发制人。可是,不要忘了诸葛亮这趟来是憋了五年之久啊,所以他在北伐之前做过的准备工作,那就不是一个打算这么简单咯,比方说把李严调到江州了,又把蒋琬留守到丞相府了,最重要的一招,诸葛亮还想着拉拢一支生力军,那就是魏国的新城郡太守孟达,孟达原来是蜀汉的人,关羽死后担心自己被猜忌,所以不得不投降魏国,过来以后还是深得曹丕信任,而且还结交了不少朋友,比如尚书令桓阶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日子吧,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但问题是,好日子往往过得不长,坏日子是眨眼就到了谁能想得到曹丕这么早就过世了,更要命的是桓阶啊,夏侯尚啊,等人也先后没了。信任自己和自己信任的人通通归西了孟达突然在这个瞬间感觉到自己真的是一个人在战斗,好孤独好孤独,而且他也敏锐地感受到今后自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事实上也是如此,朋友没了对头却冒出来,比如太守申仪,要知道在之前这人可是和孟达一起降魏的,说起来他和孟达之间还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他总觉得投降过来以后孟达的日子比自己好过,凭什么呀,所以人一酸就开始黑,那就开始告状。孟达的脊梁骨被申仪在后面指指戳戳的,差不多都可以插出几个洞来了孟达一想着朝廷上下已经没几个人帮自己说话,心里就更没安全感了。于是乎想着跟孔明混了。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新三国里刘备为何如此敬重东吴
刘备起于乱世,势力弱小。虽自称皇叔,但是历史记载像他一样的身份的人历史上有150人左右(都是中山靖南王之后),所以他的政治优势其实并不是很明显。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雄踞北方,他的文韬武略使得北方安定;孙权经历孙坚(孙权之父),孙策(孙权之兄)2代人的治理,东吴地区发展繁荣和稳定,东吴的权势掌握在“顾陆朱张”四大家族手中,文武昌盛,再者东吴凭借长江天堑,与曹操依江划界,已然成为南北抗拒之势。
刘备立足于群雄之间,半生颠沛流离,穷苦困顿。虽然早年运气很好,遇到关羽,张飞,赵云,但是一直苟活于群雄逐鹿之中,居无定所,是因为其本身没有得到豪强氏族的支持以及长期的武强文弱的单向发展所致,起步太低。不像曹操,袁绍,孙权,刘表能得到地方豪强的扶助。这就注定了刘备想要在乱世中发展就不得不依附他们,从而生存下来(刘备早年都投靠过他们,才有了后来的发展),尽管到后来他占据荆州和益州,成为三国鼎足之势,可是依旧不得不借助东吴的力量来牵制曹操,因为在《鬼谷子》纵横之道中,只能是联众弱以抗独强(这就是生存的法则),刘备对东吴的敬重完全出于求生的本能,基于立足于乱世的根本。而之后汉中之战,刘备击败曹操,获得具有战略意义的汉中时,蜀汉政权发展到了最辉煌的时刻,他对东吴的敬重变成了鄙夷和轻视。而2年后的夷陵之战,刘备惨败于东吴大都督陆逊,使得蜀汉政权处于乾坤覆灭的危机之中,诸葛亮为了生存便派邓芝向东吴求和,双方重归于好。
新三国是根据多年分析三国历史的学者总结的经验编写的,是一部很好的影视作品,我也很喜欢看。
纯手打,望采纳!
乱世逐鹿孙权和曹操哪个好
乱世逐鹿曹操好,原因如下
武力、统率、智力、政治、魅力
先说武力:其实曹操和孙权作为两国主君,是不需要什么武力的。但真要说到武力,曹操少年时就有夜床大宦官张让府邸的壮举,之后讨黄巾,战董卓,击陶谦,败吕布,破袁绍,斩塌顿,追刘备,曹操都是亲自带兵上阵,很是打过一些硬仗,还有不少逃亡之仗,武力还是有实战经验做保证的。
孙权这边就缺了实战经验。虽然史书记载孙权喜欢狩猎猛兽,甚至能单挑老虎。但是和他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兄长小霸王孙策相比还是不值一晒。和百战余生的曹操相比也是略逊一筹的。
统率:这点曹操几乎能胜过三国时期大部分名将。曹操的军事统帅才能在整个三国时期都算是天花板级别的。而孙权在合肥的丢人战绩,被张辽八百破十万,基本就让孙权和名将称号说拜拜了。统率上曹操完胜。
智力:智力方面比较难直观的说谁比谁强,只能说这两位都是人精。就拿一件事来说,孙权偷袭关羽并杀死了关羽,转手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来了一招祸水东流。而曹操也清楚孙权藏的什么小心思,厚葬关羽,让孙权继续吸收刘备的仇恨,两个老狐狸谁都讨不到谁的好。而等到曹操去世,曹丕显然就玩不过孙权。孙权反复横跳,从曹丕那里骗来了吴王的封号。所以,从智力上来说我觉得曹操和孙权在同一个水准,但孙权比起曹丕可就能使劲地碾压了。
政治:论治理能力,曹操和孙权都是高手。曹操整合了自己手下宗族、士族和庶族的各种人才和利益,将不同派别的人才都为我所用。同时基本架空了许昌的朝廷的权力,为曹丕最后篡汉打下坚实基础。而孙权这边,则是很好的吸取了父兄两人在政治上短视的缺点,通过和江东大族共享权力的方式,稳定了江东人心,并在赤壁大胜后树立了绝对的威望。两人都有着极高的政治水准,这点上差距应该不大。
魅力:最后要提的是个人魅力。这里曹操实在是胜过孙权太多。曹操大多数时候都气度恢弘,在对待杀死自己儿子和爱将典韦的张绣,以及任凭关羽离开去找刘备,这两件事情上都体现了曹操非凡的度量。当然,曹操不是什么圣人,他也杀人,边让、许攸、孔融、崔琰都死在他手下,但曹操并不会给人一种刻薄的感觉。反观孙权,因为张昭曾经劝他投降曹操,就一直挂碍在心;又因为刘备获得益州,就当面批评已故的鲁肃当年借南郡给刘备是愚蠢的举动。晚年的孙权更是几乎能用“昏聩”来形容,被曹操拉开极大差距。
综上所述,曹操在武力、统率、魅力上都完胜孙权。智力和政治上处于同一层级。所以总的来说,曹操胜过孙权。
如果孙坚孙策不死东吴是否能问鼎中原?
有答案,肯定能,如果孙坚没死能统一天下机率很大,首先在当时,孙坚军是最强的,董卓和吕布几次败于孙坚,连最牛的董卓军只害怕孙坚,在曹操很弱和刘备还是一小官的时候孙坚已经拥有百战不败的部队和一群猛将,孙策不死招来周瑜更是谋略无人敌,诸葛亮和司马懿何年何月才出来呢,那时候孙坚基本统一中国了,皇帝只是个摆设就不说了,所以说孙坚的死改变了历史。
乱世王者甘宁学什么技能乱世王者甘宁和谁搭配乱世王者甘宁兵法选择
乱世王者甘宁学什么技能乱世王者甘宁和谁搭配乱世王者甘宁兵法选择。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县人,东吴名将。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不被重用,转投孙权麾下。其功勋主要在曹魏的战役中表现显赫,孙权曾称赞道:“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
乱世王者甘宁技能学习推荐
1星解锁推荐:弓兵生命——弓兵生命值提高(战争技能)
3星解锁推荐:弓兵攻击——弓兵攻击提高(战争技能)
5星解锁推荐:弓兵防御——弓兵防御提高(战争技能)
推荐理由:一星时我们正处于游戏前期,大家的各类兵种等级都不是很高,所以这个时候士兵的生命值弥足珍贵,这样也减少了战争所带来的损耗,因为主攻攻击都是死兵,而对方则是伤兵,我们要求稳。
甘宁到达三星后,我们开始逐鹿群雄,这个时候我们有了更多高级弓兵,此时把弓兵攻击这个武将技能刷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幅度提高我们获胜几率。
甘宁虽然只是紫色武将,但是培养到五星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花费了大量资源来进行培养,这个时候我们不再只满足于攻击,提防他人的觊觎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加强士兵防御是很有效果的。
甘宁武将搭配推荐:
1、可以选择周瑜进行搭配,这两个武将的搭配可以直接组成一个极限弓兵流。
2、可以选择曹操进行搭配,这两个武将的搭配可以直接组成一个盾弓流。
三国志战略版孙权t0阵容
三国志战略版孙权t0阵容推荐:孙权/颜良/黄月英(统御15)、孙权/吕布/太史慈(统御19)、孙权/孙策/孙坚(统御17)。
1、前期组合:孙权颜良黄月英(统御15)
组合由孙权和颜良作为核心输出,黄月英为其增加伤害,提升2人的爆发能力,打出爆炸伤害以兵力压制取胜。并且组合还具备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如果能搭配一些控制类的突击战法就可以大大的提升控制的稳定性。
2、后期组合:孙权吕布太史慈(统御19)
组合具备一定的爆发性,吕布与太史慈一个三连击,一个二连击可以同时发挥突击战法和群攻状态的效果。孙权则可以依靠稳定的多次普通攻击来获得多种状态,当获得破阵和必中状态时就能打出高额的伤害。
3、缘分组合:孙权孙策孙坚(统御17)
组合可以激活缘分战法“东吴传予”,使全体统率、速度属性提升,并且在首回合受到伤害降低50%。在进攻端方面,组合可以依靠孙权和孙策的双破阵状态打出高额的破防输出,伤害非常可观。在孙坚的保护下孙权、孙策可以尽力的去输出。
游戏特色
这四个阵容在游戏里都是比较好搭配的,很多武将平民玩家在进入游戏后完成任务都是可以获取的,相对来说搭配难度是比较低的。《三国志战略版》是由广州灵犀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制作的一款沙盘策略手游,该作于2019年9月20日正式公测。
游戏以三国乱世为背景,玩家扮演主公的身份,去招募三国各种武将,并通过各种城建、攻占资源等途径,来开疆扩土,去征战沙场,实现逐鹿中原的愿望。
武将按照历史所属势力,划分为了魏、蜀、吴、群四大阵营。当队伍中,所有武将属于同一阵营,且已建造主城建筑的协力系列时,队伍中所有武将的基础属性,都将获得提升。
好了,今天关于“乱世逐鹿东吴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乱世逐鹿东吴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