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清朝战舰推荐阵容搭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清朝战舰推荐阵容搭配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三国时期,长江战舰系列又添新的舰种,即有油船、蒙冲、斗舰、走舸、鸭头船、柴宫船 、升进舟、曜阳舟、飞龙舟、射猎舟、鸣鹤舟、指南舟、云母舟、华泉舟、常安舟等15种。
西晋以后,长江水战硝烟不散,又有王浚的军用舫船,祖冲之的“千里船”先后问世。
入两宋,徐世谱独创的拍舰,王彦恢研制的车船入水参战。
到明代,长江上的战舰阵容已空前壮观,见于史籍的即有战座船、巡座船、哨船、神正火轮船、三板船、鹰船、连环船、两头船、唬船、开浪船、清浅便利舟,子母舟等12个舰种。
现将长江战舰的几个主要舰种分述于下:
楼船:是水军的主力战舰。西晋时期的楼船全长173,宽66米,高30米,上下5层,能载水军将士3000多人。甲板以下为动力层,两舷墙板开孔设桨,可容纳数百军士奋力划水。甲板以上为作战层,四围铁甲相护,墙板开孔,可供弓箭手对外攻击。这种战舰进可攻,退可防, 相当于现代航空母舰。
舟余舟皇:是水军统帅的座舰。体形宽大,首尾高耸,一般可载将士千余人。舰上设塔楼,供哨卒了望,观察敌情或信号卒摇旗,传达统帅号令,相当于现代的指挥舰。
大、中、小翼:是水军的进攻型战舰。这种舰首部高翘,迎水面绘有青面猛兽以威慑敌军 。大翼长15米,宽3米,上下三层。底一层划桨,上两层攻战,可载将士90多人,相当于现代陆战中的重型装甲车。中翼略小,运兵60余人,相当于现代陆战中的轻型装甲车。小翼船 型更小,仅载10余人,航速更快,行驶更灵活,相当于陆战中的冲锋车。
军用舫船:是水军的又一主力战舰。这种舰是在民用舫船的基础上改建的,即将两艘单体船拼接起来,上铺战用甲板,长宽各百余米,“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 ,开四出门,其上皆可骑马往来,又画益鸟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
车船:是各水军的快速反应战舰。中型车船长108米,宽12?3米,高22?5米。这种战舰 的特性在于,采用全新的动力装置,运用机械原理,在船的左右两舷各置若干部水车,每车 通过旋转轴的传动,带动两部车轮,每个车轮上装有击水楫片8叶,各由4名士卒踩踏,以轮击水,其行如飞,相当于现代的驱逐舰。
拍舰:是宋代才投入使用的新型舰种。舰上装备有新型杀伤器械,攻击性很大。这种器械名为“拍竿”。即在船上竖起若干支桅杆,于桅杆顶端横接一根活动杠杆,杠杆的一端伸出船舷外,吊以巨石;另一端以绳索连接辘轳,由数名军士操作,“每迎战,敌船逼近,则发拍竿击之,当者立碎。”相当于现代舰对舰导弹发射艇。
古代战舰系列中,还有隐蔽近敌的哨船,呈“品”字型进攻,交替掩护的子母舟;可分可合的连环舟,两头装舵,进退自如的两头船,抢滩登陆的轻浅便利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长江上的战舰,自古以来,舰种齐全,数量繁多,性能良好,展示了我国军用造船 工业的辉煌历史。其大规模的建造,以战国时期吴楚争霸为第一次潮起,是时,仅吴国一方 就有战用船只1万余艘,一次军事行动,动辄出动千艘以上战舰已是常事。战舰的建造,又以清代为最后一次潮落。满清王朝时期,大清一统天下,海防甚而江防微,长江战舰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荆楚轻舟斗舟余舟皇
古代长江战舰,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战争产儿。交战双方, 饮马长江,爆发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水上战争。
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彻底分裂,强凌弱,众暴 寡,兼并之战,狼烟不散。霸主长江中游流域的是楚国,楚国利用江汉川泽便利的航道网络 和高超的造船驾舟技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舟师水军。
公元前549年,楚庄王首次向吴国下战表,派遣舟师10万众,在长江下游的巢湖水域,与 吴军摆开决斗战阵。前545年,楚吴双方各出动战舰千余艘,在长江下游今安徽裕口一带江 面摆开厮杀战场,辽阔的江面旌旗遮日,桅樯如林,杀声震天。此役,吴国公子光亲任水军 统帅,保家卫国。光乘坐舟余舟皇大舰指挥吴军迎战 ,全军将士众志成城,但抵挡不住训练有素,饶勇善战的楚国舟师。尤其是楚国的战舰、舰 种齐全,性能良好,战用装备先进。投入战斗的大翼、中翼、小翼如同现代陆战中的重型、 轻型坦克群,向吴军水寨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梯次进攻,机动灵活,势不可挡。吴国公子光的 指挥船舟余舟皇舰虽有铁甲护卫,刀枪不入,号称“ 水上壁垒”,但航速缓慢,调头不灵,在无数大、中、小翼如蜂似蝗的围攻之下,腹背受 敌。那舟余舟皇如同一只受到攻击的鸵鸟,藏头而不 能顾尾,被跳帮而来的楚国士卒一举擒获,所幸公子光在混战中乘轻舟逃离。
前504年,吴国再派出强大舟师雪洗家仇国恨,“沿江六七百里战船相接”,讨伐楚国水 军,俘获楚军主帅潘子臣以下将士7万余众,大获全胜。从此,楚吴舟师之战,暂时鸣金收 兵。
三、周瑜火烧连环舰
东汉末年,汉献帝大权旁落,汉丞相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问鼎长江流域。公元208年冬 ,曹操亲率水步军16万,再加荆州降兵8万,号称83万人马,出动战舰两千余艘,从江陵顺 流东下,前锋直指吴国老巢。吴主孙权与蜀国军师诸葛亮组成孙刘联军,共同御曹。交战双 方共投入兵力30多万,舰只数千艘,在今湖北嘉鱼县赤壁山一带江面摆开战场。两军隔岸对 峙数日,江南为孙刘联军营垒,江北为曹军水寨,千船待发,人不解甲,箭在弦上,大战一触即发。
时有诸葛亮运筹帷幄,根据曹军士卒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且水土不服,染疾患病的弱点,使人向曹操虚献“连环”计,曹操果然中计,令人连夜赶造铁索、铁环,“方连船舰, 首尾相接”,尽管其上可操兵纵马,但严重地丧失了舟船在混战中的机动性,为赤壁大败留下了悲剧性的伏笔。在曹军中计后,吴军都督周瑜与部将黄盖合谋“苦肉”计,以诈降之策 ,骗得曹军敝开寨门。是日,黄盖按约定时辰,率领蒙冲,斗舰10余艘,遍插降旗,上载芦苇,灌油其中,驶抵曹军水寨两余里时,借助东南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曹军水师方寸大乱,数千艘连环战舰陷入火海,樯橹灰飞烟灭, 士卒战马被烧溺者不计其数,“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大战后,曹操败退许昌称魏;刘备进军川康立蜀;孙权固守长江中下游号吴;魏、蜀 、吴三分天下。〔8〕
四、王浚楼船下益州
公元256年(西晋泰始元年),先期三国鼎足的局面,随着蜀国的覆灭,而呈现出晋王朝 与吴国残余势力交恶的格局。
公元272年,晋武帝司马炎降旨灭吴,统一长江中下游半壁河山。是年春,武帝拜王浚为 益州刺吏,在四川成都征调工匠军卒1万余人,赶造楼船战舰。凡方园百余里的成材林木, 无一不被砍光伐尽。王浚所造楼船长120米,上设城壁、橹楼,四层楼台,高30多米,可载 运军士2000多人。经5年备战,完成了伐吴的一切准备工作。而此时偏安长江下游金陵(今 南京市)的孙皓,自恃占有长江天险,面对上游方向造船时蔽江而下的木屑刨花,浑然不觉 。
公元279年,晋武帝调发20万大军,分六路伐吴。其中长江水上一路由王浚统领8万楼船水 师,从宜宾顺流直下,锋芒直指金陵。
翌年正月,王浚的楼船舰队攻入长江三峡,遭遇吴国太守吾彦的凭险阻击。吾彦从三峡口的夔门起,两岸以杯口粗细的铁链横空拦江,组成一道道铁锁防线,并在沿途航道中遍插铁锥,试图阻截王浚舰队。王浚闻报步出船舱,但见三峡峡谷内,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铁链锁一江。他思谋片刻,乃令军士赶制排筏,冒着两岸倾盆而下的滚木雷石 ,强行开道。士卒们以火炬熔化铁链,排除了一道道拦江铁锁,贯通长江三峡,直抵川鄂门户宜昌。
同年二月,王浚的8万楼船水师攻克宜昌,一路顺流鼓棹,号角齐鸣,“舳舻相接百余里 ”,沿程攻击前进,连陷汉口、武昌。三月,兵临金陵城下,吴王孙皓眼见城下楼船浮江,旌旗蔽日,大军压境,只得打开城门,伏地而降。对此,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句: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金陵陷落后,天下归晋,中国有了短暂的半个世纪的统一,社会得以安宁生息。
五、杨么车船战洞庭
南宋末年,王室偏安江左、苛政猛如虎,加重了长江中下游流域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日 趋激化。
公元1130年夏初,(建炎四年)先有湖南农民钟相聚众揭竿起义,被官军孔彦舟部杀害。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另一首领杨么继起,登高一呼,率领义军坚持斗争。起义军以洞
庭湖为根据 地,修筑了坚固的棚寨30座,“据陆向水,维舟岸侧。”斗争矛头直指南宋王朝。王朝上下一遍惶恐,急调重型战舰车船,镇压的杨么义军。
公元1132年春,官军车船统帅覃敌率8车战舰2艘,小型车船虎鳅战舰20艘,自金陵始发,溯流西上,一路摇旗呐喊,进剿洞庭湖区。而此时杨么义军已在八百里洞庭以逸待劳,张网 布阵,一俟官军船队进入伏击圈,隐蔽处一声号角声响,刹那间,杀声四起,弹矢如蝗,成百上千艘木划子从四面八方鼓噪而来,义军将士驾驶轻舟,手持弓箭,长矛,将官军车船分 割包围,以多胜少,围歼掩杀,官军抵挡不住,纷纷跳水逃命,20多艘大小车船,连同造船匠师高宣,一同被义军俘获。
义军获胜,士气大振。仿造了大小车船数百艘,还制造了车船史上船型和动力最大的“大德山”号车船36艘,每轮配有24车,可载军千余人。每艘车船上还配置有拍竿装置”,其制如大桅,高十余长,上置巨石,下置转轴贯其锁颈,遇官军船近,即倒拍竿击碎之。”杨么义军在广阔的洞庭湖区,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车船舰队,高扬起“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主义旗帜,誓与南宋王朝不共戴天。
公元1133年11月,南宋朝庭再遣崔增,曾于督率水师3万众,战舰近百艘,长途奔袭洞庭 湖区。杨么义军奋勇迎战;一艘艘车船拼死近敌,船与船相逐,人与人相搏。伴随着一块块 高悬在拍竿顶端的巨石凌空落下,雷霆之声不绝于耳,官军船毁人亡,但见八百里洞庭,鼓号震天,杀声动地,尸首横陈,血染湖水……。此役,杨么义军大捷,全歼官军首领崔增、曾于以下1万余人。〔10〕
杨么车船战洞庭,敲响了南宋王朝覆灭的丧钟。
清末北洋水师攻击艘战舰,各叫什么名字?
铁甲舰(铁舰):定远、镇远(定远级)
装甲防护巡洋舰(快船):经远、来远(经远级)
穹甲防护巡洋舰(快船):致远、靖远(致远级)
穹甲防护巡洋舰(快船):济远(济远级)?
钢壳撞击巡洋舰(碰快船):扬威、超勇(超勇级)
岸防铁甲舰:平远(龙威级)
无防护巡洋舰(铁胁木壳快船):广甲威远康济(威远级)
无防护巡洋舰(铁胁木壳快船):镜清(开济级)
钢壳鱼雷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广乙、广丙(广乙级)
木壳炮舰:湄云(湄云级)
木壳炮舰:操江(操江级)
木壳炮舰:泰安(元凯级)
伦道尔式炮艇(蚊炮船):镇中,镇边,镇南,镇北,镇西,镇东(镇中级)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中国清代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这里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法、俄、普(鲁士)、西、 奥(斯曼)、意、美 )。
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清朝组建北洋舰队耗资多少?购买战舰多少艘?耗资多少?
(1)旗舰:“定远”舰
管带:刘步蟾。
舰型:铁甲舰(装甲战列舰),属德制改进型“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
排水量:满载排水量7335吨。
动力装置:蒸汽动力,2台复合平卧式蒸气机,马力6000匹。
主尺度:舰长94.5米,最宽处18米,吃水深6米。
航速:14.5节。
武器装备:
A)火炮:主炮为4门305毫米口径火炮(2座双联装炮塔,舰首成对角线布置),副炮为2门150毫米口径火炮(首尾各1门,76毫米炮4门,5管机关炮10门。
B)鱼雷:鱼雷发射管3具(舰艏2具,舰艉1具)。
C)舰载鱼雷艇:舰载鱼雷艇2艘;排水量16吨,功率91马力,航速15节,艇员7人,鱼雷发射管2具,火炮2门。
D)步枪:德国造毛瑟步枪525支。
编制:定员330人。
装甲厚度:装甲防护采用“铁甲堡”式;船中腰用复合装甲环绕成堡,堡长43.5米;水线下装甲厚305毫米,水线上装甲厚356毫米;机器舱,弹药舱均在甲堡内;装甲为钢面铁甲。
舰体结构: 双层船底,设有水密隔舱。
自持力:舱内设有20具淡水柜,其机器所制淡水,每日可供300人食用。舰上设有3座发电机。
造价: 140.9万两白银。
下水时间:1881年12月28日下水。
回国时间: 1885年7月3日与“镇远”、“济远”一同离开德国,10月31日抵达天津并编入北洋水师。
(2)“镇远”舰
第一任管带:杨泰曾;第二任管带:杨用瀮。
舰型:与定远舰同样规模,唯一不同的是镇远舰水线下装甲掺用铁板,1882年11月12日下水。
1894年9月17日,以“定远”、“镇远”为首的北洋水师主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主力进行了一场决战。“定远”舰中弹159发,“镇远”舰中弹220发,“定”、“镇”二舰的装甲和炮塔护甲上的弹坑没有超过102毫米的,显示出二舰的顽强生命力。
黄海大战后,北洋水师对军舰进行了抢修。10月16日,各舰竣工。但此后北洋水师根据李鸿章的“保船”命令全无作为,放弃了争夺黄海的制海权。10月24日至11月7日,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北洋水师按兵不动,没有进行任何的海上拦截。7日日军攻占大连,当晚丁汝昌率舰队离开旅顺口返回威海。11月8日,李鸿章命丁汝昌来天津面商下一步作战计划。12日下午,丁汝昌率舰队离开大沽返回旅顺,次日上午到达,但下午又以日军逼近旅顺口为由,仓促撤退。14日凌晨,“镇远”舰在驶入威海军港时,因刘公岛东西航道均以实施战时封锁,仅在东口留出用浮标标识的通道,而此时风大水溜。浮鼓漂移,造成军舰触礁,船底7处受损,“镇远”管带林泰曾为此服毒自杀,军舰随即进行修。
1895年2月5日凌晨,“定远”舰在威海保卫战中,遭日本海军鱼雷艇袭击,丁汝昌下令趁军舰尚未沉没前驶往刘公岛南面搁浅,利用舰炮,增强东口的防御力量。丁汝昌被迫撤离“定远”,移驻“镇远”指挥。10日下午,丁汝昌,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当晚,“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
12日在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后,刘公岛守军向日军投降,“镇远”被日军俘虏。此后,日本对“镇远”进行了修理改装,编入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5战队,舰名仍为“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铁甲舰。曾参加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1年退役,1912年4月6日拆解出售,所遗铁锚、铁链、炮弹等物作为战利品。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抗战胜利后,“镇远”遗物于1947年由招商局“隆顺”轮、海关缉私船“飞星”号分两批接回国。目前,“镇远”铁锚陈列于北京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3)“经远”舰
管带:林永升。
舰型:装甲巡洋舰(又称防护巡洋舰),北洋水师称其为“水线甲堡之船”
排水量:2900吨。
主尺度:舰长82米,舰宽12米,吃水5米。
动力装置:蒸汽机,3400匹(《北洋海军章程》记载为5000匹)。
航速:15.25节。
编制:180名(定员270名)。
武器装备:
A)火炮:主炮为1门210毫米双联装前主炮(炮塔炮),副炮为2门150毫米侧舷炮,2门47毫米哈乞开司5管速射炮,5门37毫米哈乞开斯5管速射炮。
B)鱼雷:鱼雷发射管3具,每具可配3枚鱼雷。
装甲厚度:舰身吃水线上全部用钢甲防护,其中水线处,敷设厚度为241毫米侧舷装甲,深入水下约300毫米。机舱上方铺设平钢板。军舰前后侧,仍安装穹甲。船底为双底层,炮台,令台也用203毫米装甲围绕。
自持力:可装粮食20日,淡水10日;燃煤325吨。
建造厂家:德国伏耳铿造船厂。
建成时间:1887年建成,1887年9月12日驶离德国,12月1日到达厦门。
(4)“来远”舰。
管带:丘宝仁。
舰型:装甲巡洋舰,与经远舰同样规模,1887年下水,同时回国。
“经远”舰、“来远”舰的建造费用为白银1739761两。
“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和“致远”级穹甲巡洋舰原为增强台澎防务所购。然而随着中法战争的结束,台湾的防务的紧迫性就不是很重要了。1885年秋,朝廷决定先建立北洋水师一支,所以在醇亲王在那年10月谈到购舰时,便透露了“将来船即归北洋编伍,自以垂询北洋”的意图。次日上谕也明确宣布”此项船只造成,即应归入北洋水师操练。”当新购军舰和北洋水师在台湾海峡会师的时候,台湾巡抚刘铭传不识时务的给李鸿章打电报要办接收,李鸿章要醇亲王表态。1881年1月4日,海军衙门电告刘铭传,“所购英德四快船,本署已于上年3月奏明归北洋海军应用,自毋庸由台湾具奏。”年底,北洋海军成军时,“致远”等四舰正式被编入北洋水师序列。
在后来的年代里,“致远”等四舰参加了北洋海军的训练、巡航和军事行动,航迹遍布日本海、东南亚地区。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经远”舰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被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吉野”等四舰围攻,“经远”舰舰桥被击中,管带林永升和帮带大副陈荣、二副陈家莹中炮牺牲。“经远”舰中弹起火,舰上水手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仍然人人坚守岗位,继续向日舰发炮还击,在距“浪速”不到2000米的距离,“经远”舰又遭到一阵近距离的排炮的轰击,尤其“吉野”号速射炮的猛烈打击,舰体逐渐下沉,4时40分“经远”舰在东经123度40分7秒,北纬39度51分海面上,舰首朝东,左舷倾覆而沉没。全舰270名官兵中,只有16人生还。
“来远”舰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中弹225发,军舰的上层建筑被毁,舰身进水,舰舷几经倾斜,只剩下前主炮还能射击,“经远”舰沉没后来远舰同“靖远”舰结成姊妹舰,两舰保持300百米的距离相互掩护,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缠斗,成功的引开了第一游击队,分散了日军兵力,减轻了“定”、“镇”二舰的压力,也保存了自己。在甲午战争最后的战斗——刘公岛保卫战中“来远”舰被偷袭的日本海军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于1895年2月6日凌晨4时,沉没于刘公岛海军基地,舰上30人牺牲。
(5)“致远”舰
管带:邓世昌
舰型:穹甲巡洋舰,北洋水师称其为穹甲快船(半铁甲船)。
排水量:2300吨。
主尺度:舰长81.4米,宽11.6米,吃水4.9米
动力装置:蒸汽机,7500马力。
航速:18节。
编制:202人(实际人数为247人)
武器装备:
A)火炮:主炮为3门210毫米口径炮塔炮,其中1座双联装前主炮,1座单管后主炮;副炮为2门150毫米口径火炮,2门75毫米炮,2门47毫米炮。
B)鱼雷: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厚度:只在炮塔和舰身主要部位采用装甲(穹甲)防护,其余均用铁板覆盖,因此称为穹甲巡洋舰,故被北洋水师称为“半铁甲船”。穹甲舱面外侧堆煤,以加强防护;轮机舱外侧加101毫米的装甲,前指挥侧加76毫米装甲,以增强防护。
建成时间:1886年由英国建成下水。与“经远”等舰同时回国。
(6)“靖远”舰
管带:叶祖圭
舰型:半装甲巡洋舰,与致远舰同样规模,1886年由英国建成下水,定员203人。与“经远”等舰同时回国。
在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作战勇猛,为了保护旗舰“定远”号,只身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等四舰缠斗,终因寡不敌众,被吉野等舰击成重伤,全舰起火,弹药耗尽,在军舰即将沉没之际,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对站在身旁的大副陈金揆说:“日本舰队靠‘吉野’打冲锋,如能撞沉此舰,我军就能取胜。”说完,他下令开足马力,全速向迎头驶来的“吉野”号冲去。邓世昌站在舰桥上对全体水兵说道“诸位兄弟,我等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击沉‘吉野’,我等就以死相拼。我等虽然战死,但可以壮我大清北洋海军的声威,为国效忠!”面对突然拼死冲来的致远号,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第一游击队各舰集中火力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速射炮轰击,致远号周围弹如雨下。吉野号舰长河源要一还举大佐,看见致远舰迎头冲来,已经明白致远舰是想撞沉吉野号。他一面命令转舵规避,一面下令连续发射鱼雷。
就在致远舰快撞上吉野号时,致远舰被一枚鱼雷击中,引起锅炉爆炸(另一说法是几发炮弹同时击中致远舰的水线部位,爆炸触发了致远舰右舷鱼雷发射管中的鱼雷,导致致远舰沉没),到下午3时30分致远舰沉没于东经123度34分,北纬39度32分的黄海海面。全舰250余名官兵中除了27人获救外全部牺牲。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看着心爱的军舰沉入大海,悲愤自杀。邓世昌是1849年9月17日出生(农历8月18日),牺牲时正是他46岁的生日。
靖远舰在致远舰沉没后与来远舰组成姊妹舰,两舰保持300米的距离的距离相互掩护,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缠斗,成功的引开了第一游击队,分散了日军兵力,减轻了“定”、“镇”二舰的压力,也保存了自己。在甲午战争最后的战斗——刘公岛保卫战中被从日军占领的威海西岸炮台发射的两发炮弹击中,于1895年2月9日沉没于刘公岛军港。
(7)“平远”舰
原名为龙威舰,服役于福建水师,后服役于北洋水师改名为平远舰。管带:李和。
舰型:装甲巡洋舰。
排水量:2100吨。
主尺度:设计长度为60米,宽12.12米,吃水3.99米(后实测为4.72米)。
动力装置:蒸2台复合式省煤蒸汽机,马力2400匹。
航速:12.15节。
编制:159人。
武器装备:
A)火炮:260毫米克虏伯前主炮(炮塔炮)1门,120毫米后主炮1门(炮塔炮),120毫米侧舷炮2门,连珠炮(速射
炮)4门。
B)鱼雷:鱼雷发射管前后各1具。
C)辅助设备:大型探照灯2具。
载煤量:250吨。
装甲厚度:前段装甲厚127毫米,后段装甲厚152毫米;机舱、锅炉房、弹药舱外的防护装甲,宽1.52米,厚203毫米
舱面的装甲厚50毫米,炮塔装甲厚203毫米,炮罩装甲厚50毫米。
船体结构:双层船底,中间相隔0.6米。
长宽比:4.9。
造价:白银59万两。
建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建造时间:1886年12月7日开工建造,1888年1月29日下水。
该舰为中国第一艘自制的钢制军舰。“平远”代表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虽然尚未脱离仿制阶段,但在制造中,不用洋员,完全由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独运精思,汇集新法,绘算图式,脱手自造,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平远”调入北洋海军后,任命李和为管带。在1894年9约17日的黄海大战中,“平远”舰虽在较后的阶段才参与海战,但作战勇敢,两次命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其中一颗炮弹击中左舷。从士官次室穿入,水雷长事务室、左舷鱼雷发射管、油漕及主炮机件均被炸坏。另一颗击中左舷中央鱼雷室上部,炸死鱼雷发射员2人。日本联合舰队也拼命回击,致使“平远”舰。此后在讨论撤换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及替换自杀而死的“镇远”舰管带林泰曾的人选时,几次都有人以李和作战勇敢,建议由李和担任。这些建议被直接送到光绪皇帝的手里,再以上谕的方式向李鸿章征求意见,说明“平远”在海战中的表现,受到广泛关注。其后“平远”舰又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1895年2月17日,在威海卫军港和北洋海军其他的军舰向日本联合舰队投降。3月16日日军将其编入日本联合舰队,仍称“平远”号,1898年3月21日改为一等炮舰。日本人曾将“平远”副炮改为英制152毫米炮,并作为训练舰使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平远”舰隶属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7战队,于9月18日炮击金兰湾俄军要塞时,在鸠湾洋面触俄国水雷沉没。
(8)“扬威”舰
管带:首任管带邓世昌,继任管带林履中;管带为参将衔。
舰型:撞击巡洋舰,北洋水师称其为“碰快船”。
排水量:1350吨。
动力装置:往复式蒸汽机,5座圆筒形锅炉,2400马力,双螺旋浆。
航速:15节。
编制:137人。
续航力:5300海里/8节(理论)。
载煤量:305吨。
舰载艇:2艘撑杆水雷艇。
武器装备:
A)火炮:阿姆斯特朗250mm主炮2门(每门炮重25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120mm副炮4门、37mm格林机关炮4门、
37mm哈乞开斯炮4门、神机炮2门。主炮为炮房式结构。
B)鱼雷:鱼雷发射管3具。
C)撞角: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装甲厚度:装甲为铁皮,厚度为1厘米。
建造时间和地点:1881年由英国建造下水。
(9)“超勇”舰
管带:首任管带林泰曾,继任管带黄建勋。
舰型:撞击巡洋舰,与扬威舰同样规模。1881年由英国建造下水。
两舰于1881年7月15日建成,同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1894年9月16日凌晨,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水师主力护送陆军往大东沟登陆,“超勇”、“扬威”随队同行。17日中午10时30分,“镇远”舰前桅哨兵发现日本舰队,战斗警报响彻北洋各舰,丁汝昌下令舰队起锚迎战,“陈旧的超勇、扬威二舰,照例拔锚费时,落在后边,后亦疾驰,配置就位”。12时20分,丁汝昌命令舰队将阵形变换为“犄角雁行小队阵”,以“定远”、“镇远”二铁舰为先导,迎击日本联合舰队。“超、扬”二舰被编于右翼末端。12时50分旗舰“定远”右主炮发出一声怒吼,闻名中外的黄海海战就此爆发。
战斗打响后,日本第一游击队见北洋水师来势凶猛,又因“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故在距离北洋水师五千公尺以外突然向左大转弯,直扑右翼的“超、扬”二弱舰。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在进至距“超勇”,“扬威”三千公尺时,开始炮击,“高千穗”、“秋津洲”、“浪速”随之开炮。“超勇”、“扬威”虽处绝对劣势,仍拼死作战。下午1时零8分,“吉野”被击中,甲板上发生爆炸,“高千穗”、“秋津洲”也先后中弹受伤。但“超勇”、“扬威”二弱舰终究敌不过新式的日本战舰,下午1时20分,一颗敌弹击入受伤累累的“超勇”舰舱内,引发大火,全舰顿时被黑烟笼罩。在日舰的不断炮击下,“超勇”右舷逐渐倾斜,但“犹以前部炮火发射不停”,当日本军舰“比睿”闯入北洋舰队阵中,企图抄近路与本队会合时,恰好和“超勇”相遇,“超勇”官兵在烈焰升腾中,一面救火,一面发炮攻击“比睿”。之后,日本本队绕到北洋舰队阵后,聚攻“超勇”,孤立无援的“超勇”在日舰炮火的集中攻击下,于下午2时23分最终沉没于波涛之中。管带黄建勋落水后拒绝“左一”的援救,追随自己的军舰而自沉于海。在“超勇”燃起大火的同时,姊妹舰“扬威”也受重伤,管带林履中率三副曾宗巩等一面救火,一面发炮抗敌,但在日舰第一游击队的轮番轰击下,伤势过重,“首尾各炮,已不能动”,而“敌炮纷至”,“扬威”只得驶离战场施救,又遭到逃跑的“济远”舰撞击,“撞扬威舵叶,扬威行愈滞,敌弹入机舱”,舱内弹炸火起,“渐不能支”,舰身渐渐沉于大海,管带林履中悲愤不已,毅然蹈海自尽。
“超勇”、“扬威”就这样消逝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结束了虽然短促,但无比壮丽的一生,和与他们同命运共生死的官兵一起静静的躺卧在黄海海底。百年过去,1997年5月,经海底勘探,确定了二舰所在的位置:
“超勇” 东经123度32分1秒,北纬39度35分;
“扬威” 东经123度40分9秒,北纬39度30分3秒。
(10)“济远”舰
管带:方伯谦。
舰型:穹甲巡洋舰,北洋水师称其为穹甲快船。
排水量:2300吨。
动力装置:蒸汽机,马力2800匹。
航速:14.5节。
编制:定员180人
武器装备:
A)火炮:火炮18门,主炮口径为210毫米。
B)鱼雷:鱼雷发射管4具。
建造时间和地点:1883年由英国建造下水,1885年回国。
“济远”号穹甲巡洋舰
1894年7月22日“济远”号巡洋舰和“广乙”号巡洋舰在完成护送“爱仁”号、“飞鲸”号运兵船前往朝鲜牙山任务后返航时,在丰岛海面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相遇,在激战中“济远”舰望台被榴霰弹击中帮带大副沈寿昌和天津水师学堂见习学生黄承勋牺牲,“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怯战逃跑导致“广乙”舰被日军包围遭受重创,在十八岛附近搁浅自沉。在济远逃跑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又攻击了误入战区的“高升”号运兵船和“操江”号炮舰,“高升”号被日军击沉,船上1100名中国官兵和洋员,只有252人被路过的外国海军军舰救起(法国海军远东舰队的“利安门”号救起42人,德国海军“伊利达斯”号救起120人英国皇家海军“播布斯”号救起87人),“操江”号炮舰被俘。丰岛海战后“济远”舰的水兵送个方伯谦一个外号“满海跑的黄鼠狼”。
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济远”舰在开战不久后再次逃跑,并在逃跑时撞上本来就受到重创的扬威”号巡洋舰导致“扬威”号巡洋舰沉没。大东沟海战结束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斩首。1895年2月17日“济远”号随北洋水师剩余官兵向日军投降,被编入日本海军。
清朝外海水师的战舰规模以及数量
自康熙以后,以外海利用巨舰,内河利用轻舟,故船制屡改,而辖境辽阔,水师兵额,时有增加,遇有战事,增舰尤多。征吴三桂之役,命尚善率舟师入洞庭湖取岳州。及鄂鼐统水师,增造鸟船百艘,沙船四百三十八艘,置水师三万人。征台湾之役,命万正色督率湖南、浙江战船二百艘,由海道赴福建。姚启圣亦修战船三百艘,水师二万人。施琅之克澎湖,用战船三百艘,水师二万人。施世骠之平朱一贵,用大小战船六百馀艘。乾隆间,征缅甸之役,命湖广船匠造船于蛮暮,取道金沙江以攻缅甸,兼调福建、广东水师助之。李长庚之剿海寇,在福建造大船三十艘,名曰霆船,配置大炮四百尊,合闽、浙水师全力,转战重洋,遂平蔡牵。
道光以后,海警狎至,木质旧船不敌外洋铁舰之坚利。同治五年,始仿欧洲兵轮船式,于福建省开厂制造轮船。江苏初设轮船四艘。十一年,广东、山东各设轮船一艘,奉天设小轮船一艘,咸配置水师。
其后沿海各省购置兵轮,岁有增益,旧式水师战船分别裁汰。至光绪中叶,综各省外海、内河实存师船之数,奉天外海缯船十艘。直隶外海长龙船二艘,先锋舢板船四十八艘。山东外海拖罾船十四艘,内河哨船六艘。江苏外海轮船二艘,艇船八艘,内洋轮船二艘,舢板船六十艘,内河舢板船、艇船三百八十五艘,长江舢板船七十六艘,督阵舢板船七艘,长龙船十艘,巡哨舢板船一百二十八艘。安徽舢板船二百八十二艘,长龙船十五艘,八团船一艘,枪划十艘,护卡巡船十五艘,督阵舢板船七艘,轮船二艘。江西长龙船十五艘,舢板船二百六十三艘,督阵舢板船六艘,轮船一艘。福建外海长龙船一艘,舢板船十九艘,小艇十四艘,哨船十四艘,龙艚船二艘,拕艚船一艘,内河炮船三十艘。浙江外海钓船二十七艘,艇船十二艘,龙艚船十七艘,哨船二艘,快船一艘,内河大舢板船五十八艘,中舢板船八十四艘,飞划船四十九艘,长龙船座船二百十三艘,枪船八艘,炮船五艘。湖北督阵大舢板船八艘,长龙船十二艘,舢板船一百八十艘。湖南督阵大舢板船四艘,长龙船四艘,舢板船六十艘。广东外海大小轮船二十二艘,巡船十四艘,拕船十艘,长龙船一艘,扒船一艘,内河两橹桨船一艘,橹船一艘,桨船四十艘,巡船一百九十六艘,急跳船十五艘,平底桨船二艘,快哨船二艘,快船十四艘,快桨船七艘,?6?6艚船四艘,橹船二艘。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和日本海上军事力量对比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和日本海上军事力量的对比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此次战争由于清朝的失败,导致中国的国势进一步衰退,也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铺垫,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和日本海上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
首先分析清朝的海军,清朝海军自从光绪年间开始组建,在战争爆发前大约拥有六十艘主力战舰和数百艘小船。
然而,清朝海军的士兵素质差、装备落后、指挥混乱,加上官僚权贵阻挠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后勤和充足的军费支援。
另外,清朝海军还存在兵器制式不一、弹药精度低、火力范围小、舰船速度慢等问题。
总体而言,清朝海军装备和战斗力薄弱,难以抵挡对手。再谈到日本海军,在战争前,日本海军在近代化方面走在了亚洲的前列。兵器和装备新,指挥系统更加严密,领导决策更加明智。
在甲午战场上,日本拥有士气高昂的战斗队伍,它们拥有先进的船舰和火炮,同时具有强大的防护力和发挥战斗力的能力。
因此,日本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一下两方的装备情况。
首先是炮弹方面,明显的区别是清朝使用的火药炮较低策略,射程短,无法击中远方的敌人,很容易被日本人打败;而日本海军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后弹炮,技术更加精密,瞄准和射击更加准确。其次是舰队造型的比较。清朝在此方面表现出了非常重的缺失,舰队中各种类型船舰混杂搭配,既无消耗,又难以组合成有效的战斗力量。
而日本海军更为严格的规律,无论尺寸还是口径都非常一致,使得它们具有更高的战斗力和效率,同时装备富余,可以满足战斗过程中的需要。
最后,要谈到的是两国军队的将领和士兵。
清朝海军的将领基本上由王公、官僚和地方势力的子弟组成,过于势力和实力对抗导致了指挥混乱;士兵没有适当的训练,士气低下,远不如日本海军。
日本海军则是由本国的人民组成,受过系统的训练,精神因此特别高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效能。
总结来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海军虽然装备基础不甚优良,但战斗意志坚强,因此在某些战斗当中,表现出一定的耐心和勇气;相比之下,日本海军要优势明显,以强大的装备和将领,战斗力量显著。这也是战争中清朝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好了,今天关于“清朝战舰推荐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清朝战舰推荐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